引子--写文缘由  江城子-梦苏轼(宋穿)

关灯 护眼 舒适     字体:

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,请访问真实地址:http://m.52tshu.cc/133411/1.html

水垢何曾相受,细看两俱无有。寄语揩背人,尽日劳君挥肘。轻手,轻手,居士本来无垢。

——苏轼《如梦令》

写文初衷,请大家花点耐心看一下,了解一下苏轼的为人。

最早萌发写这文的冲动,是在看了《不负如来不负卿》之后,惊叹于小春能将一位备受争议的高僧写得如此真实而丰满。

然后我就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——苏轼。

虽然他大多是以一个积极正义的形象出现,可是也有不少负面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譬如,有人说,苏轼表达对欧阳修的和梅尧臣仰慕和崇拜的《上梅直讲书》是阿谀奉承的另类官术,期望以此“求达显官”。

实在可笑,不谈苏轼本身的才学,不谈他当时已经有大臣张方平的推荐,不谈欧阳修当时只是五品官员,单就欧阳修这样一位文坛领袖的神人物,会因为几句阿谀奉承的话而脑子发昏,一心要栽培苏轼么?!“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”这句话是在苏轼写这篇文之前就说了!

苏轼与欧阳修的师生情谊,有《西江月》“三过平山堂下”,《木兰花令》“霜余已失长淮阔”等诗词可作见证,有平山堂他为欧阳修建的谷林堂为证。当一个人已经离世多年,另一个还在怀念他,请问是真情还是假意?!如果有人还要说这是沽名钓誉的话,我只能无语凝咽。

譬如,有人说,苏轼是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表,因为他的阻挠,影响了王安石的“熙宁变法”,变相的导致了宋朝的国运衰败。

更是可笑,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,就有过范仲淹的“庆历新政”,仅仅1年零4个月后,范仲淹、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,改革突然剎车。宋朝的积弊太深,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非良药。王安石的“熙宁变法”也是相当激进的,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最底层的民众受苦,而官吏商贾总有办法规避。苏轼的反对是因为看到了新政下,民众的苦难。

再言之,王安石下台,司马光掌权后,苏轼是坚决反对全部推翻新法的,为此又受到保守派的排挤,他这么做,无非是为了百姓,他这么做,变相牺牲了自己的仕途。

譬如,有人说,苏轼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。老婆死后,居然娶了老婆的妹妹。还有一个野史“白马换妾”导致小妾寻死的传闻。

先说王弗,不说那一首千古流唱的《江城子》,怕有人说文人就是会写酸诗。那“老翁山下玉渊回,手值青松三万栽”呢?玫瑰易凋,青松长翠。三万棵,这是怎样的深情?!有人说苏轼爱王弗不够深,没为她写几首诗词,但是我相信四个字“大爱无声”。一篇“有声当彻天,有泪当彻泉”的《江城子》足已。

再说闰之,说娶小姨子,无非是想像到年轻貌美四个字。可是闰之既不年轻,也不貌美。她嫁给苏轼的时候已经21岁,早已过了一般古代女子结婚的年龄。而且在史料诗词中,王闰之多是一个“牛衣老妻”的村妇形象,并非绝色佳人。苏轼娶她,多数人是认为是王弗的遗愿。王弗去世时苏迈才6岁,还有比堂妹更放心的人可以照顾儿子么?“三个明珠,膝上王文度”,苏轼的词也证明了闰之待苏迈视如己出。

再说朝云,有人说人家跟了你那么久,上山下乡,连个妻子的名份都没有,看看,多么薄情。

丢一段史料——《宋刑统》卷十三条:“诸以妻为妾,以婢为妻者,徒二年。以妾及客女为妻,以婢为妾者,徒一年半,各还正之。若婢有子,及经放为良者,听为妾。”“婢为主所幸,因而有子,即虽无子,经放为良者,听为妾。”

[问曰]:“婢经放为良,听为妾,若用为妻,复有何罪?”[答曰]:“妻者,传家事,承祭祀,既具六礼,取则二仪。婢虽经放为良,岂堪承嫡之重。律既止听为妾,即是不许为妻,不可处以婢为妻之科,须从以妾为妻之坐。

知道了吧,北宋的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,不是苏轼想就可以扶正的。但是我想朝云并不会介意这些,感情比虚名要重得多。

最后,谈谈苏轼的那些侍妾。很多人说数量很多,我也无从反驳,但是请不要以诗词来推测,苏轼写的那些婉约词,很多人赠给当时一些官僚的妓妾的,并不是写给他自己的。有时间在那臆想揣测,不妨看看《东坡乐府笺》,里面的评注写得清清楚楚。

以苏轼当时的风采,我相信那些侍妾很多是主动看上他的,何朝何代没有追星族?!苏轼被贬官,要远赴惠州。他哪来那么多钱带着她们上路,就算他想带,那些侍妾愿意么?那时的广东可不上今日的繁华,算是蛮夷之地。也许,放手是对她们而言,更好的一种照顾。

最后说说“白马换妾”。首先,这不过是一段“野史”,可信度有几何?这一传闻缘自冯梦龙,而冯是从明朝人钟惺编的《名媛诗归》中找到的这条记载。钟惺(1574-1624)和苏轼(1037-1101)年代相差几百年,不知道钟惺是如何在这么多年后突然发现这件逸事的?

说了这么多,我想总结一句话——欲置其罪,何患无辞?

再加一句子由的——“东坡何罪,唯以名太高!”

我不想说给苏轼抹黑的人是怎样的心理,我只知道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”。


引子--写文缘由(1/1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